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与历史循环:一份交互式批判性反思报告*
引言:超越“优劣”的审视
在审视一种文明的深层结构时,必须首先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而绵延至今,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智慧不容置疑。然而,正是这种强大的延续性,使得其内部某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构性问题,得以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本报告所探讨的并非指个体品质的优劣,而是指一种由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和思想共同塑造的、弥漫于社会之中的文化心理场。这个“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场内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并最终导向一种宏观的历史宿命。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案例,揭示这些“症结”如何持续影响社会发展,甚至驱动历史循环。这种审视并非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为了理解文化基因的延续性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固化,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批判性反思的基础。
第一部分: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四大“症结”
症结一:权力的崇拜与个体的缺位
权力的崇拜与个体的缺位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深远的结构性问题。它表现为对权力的无上崇拜和对权力拥有者的无条件服从,同时伴随着个体独立人格的消融。
“考公热”经久不衰
“考公热”现象是中国社会中“官本位”思想在当代的直接投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顶尖毕业生涌入公务员考试,他们追求的并非公共服务的理想,而是权力带来的稳定、地位和资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以及公务员制度对国家机关吸引力的增加 1。公务员考试的持续火热,甚至在某些年份,报考人数约为当时在京分配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数量之多令人出乎意料 2。
这种对公务员岗位的强烈吸引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为突出,暗示了市场化调节机制 2并未完全满足人们对稳定和保障的需求。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1进一步加剧了对权力体系内资源的争夺。这不仅仅是“官本位”的延续,更是对现有社会分配机制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一种选择。当大量优秀人才涌向体制内以追求稳定和特权,而非投身创新或公共服务理想时,这可能导致社会创新活力下降,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并固化社会阶层,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难以缩小甚至扩大 3。这种人才流向进一步强化了权力中心的地位,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循环。
“关系网”的无所不在与权力寻租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关系网”的无所不在是对规则蔑视的延续。人们在子女入学、求医看病到商业运作等各个方面,首先想到的不是遵循正式程序,而是“找人”、“托关系”,普遍认为“关系”比规则更可靠。这种现象与权力寻租问题紧密相关,权力寻租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屡见不鲜。例如,西安市南郊一处城中村的社区主任,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向开发商索贿单笔高达5000万元,并认为“开发商在这块地上获利更大,我要点好处费是应该的” 4。此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也曾通报中管干部由风变腐、风腐一体、违规吃喝而落马的案例 5。
这些案例表明,“关系”不仅是人情往来的工具,更是权力变现、规避法律的途径。社区主任的“要点好处费是应该的”这种“共识”,反映了权力寻租在特定语境下被内化为一种“合理”的交换行为。权力容易与人性自身热衷于追逐利益的弱点相互强化,一旦没有制约或制约不力时,权力趋向腐败的因素随时可能恶性膨胀 6。这表明“关系网”的运作并非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法律权威性不足的制度性体现。这种对“关系”的依赖和对规则的蔑视,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崩溃 7,市场经济秩序被扰乱,公平竞争难以实现。当“内部监督的效果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流于形式的” 8时,社会进步的动力就会被内部消耗所阻碍,形成“特权大行其道”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3。
企业中的“唯上”文化
在许多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评判标准不是业绩或创新,而是对领导的服从程度。揣摩上意、投其所好,比踏实工作更被视为“高情商”的表现。尽管一些企业在官方宣传中强调“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和“创新” 9,但这些理念与“唯上”文化的实际存在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中铁三局在企业文化中强调“开路先锋”精神和“品质担当” 9,中海集团也致力于“以人为本,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10。然而,如果“唯上”文化依然盛行,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对领导的服从和个人关系可能仍优先于业绩和创新,这是一种隐性的权力崇拜。
这种官方倡导与实际“唯上”之间的张力,揭示了企业在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时,未能根本性地触及深层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心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中,员工为求生存和晋升,自然会倾向于“揣摩上意”,因为服从和关系带来的收益可能远大于创新或业绩。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下的非理性结果。这种“唯上”文化抑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使得企业难以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技术突破,因为“创新”和“担当”往往需要挑战现状和承担风险,而“唯上”文化则惩罚异见和失败。这不仅影响企业竞争力,也阻碍了社会整体的创新生态。
个体反抗与权力压制:四通桥事件及其社会回响
在极致的权力崇拜下,个体反抗的勇气与所面临的严酷压制形成了鲜明对比。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事件,抗议者彭立发公开反对最高领导人,提出“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领袖要选票、不要谎言要尊严、不做奴才做公民”等诉求 11。此事件被视为“六四事件后少见于北京的抗议运动”,抗议者被誉为“孤勇者”和“新坦克人”,其口号被一个月后的“白纸运动”沿用,并促使中国政府放弃“清零政策” 11。
然而,此次事件也生动展现了权力压制的严酷性。抗议者被秘密逮捕、失踪,相关信息受到高强度噤声管制。高校禁止自助打印和限制“隔空投送”以阻止声援,甚至香港有声援者因张贴声援海报而被捕 11。这种挑战之所以罕见且影响深远,恰恰是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异见的零容忍 12。抗议者提出的口号直指核心权力结构,触及了民众对自由、尊严和选票的深层渴望,因此能够迅速引发共鸣,甚至影响到后续的“白纸运动”。国家对此次事件的高强度噤声管制,包括对信息传播渠道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声援者的逮捕,表明权力不仅要求服从,更要消灭任何挑战其合法性的声音,甚至防范任何潜在的传播媒介。这反映了权力崇拜的极端化,即权力不仅要控制行为,更要控制思想和信息。然而,政策的实际转向(放弃清零政策)也暗示,尽管直接反抗被压制,但其引发的社会涟漪和民众情绪的累积,仍可能间接影响权力决策,这构成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权力-社会互动模式。
表1: 权力崇拜的现代投射:考公热与特权现象
| 现象/领域 | 表现 | 深层原因/影响 | 相关研究片段 |
|---|---|---|---|
| 考公热 |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顶尖毕业生涌入公务员考试;追求稳定、地位、资源而非公共服务理想 | 官本位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直接投射;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国家机关吸引力增加,反映社会对市场化调节机制信心不足 | 1 |
| 特权现象 | 官员家属拥有双国籍、多身份证、房产遍全国;小官巨贪,单笔索贿达5000万元;权力寻租常被“人情世故”掩盖 |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内部监督有限且流于形式;权力与人性追逐利益的弱点相互强化;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法治精神难以建立 | 3 |
| 权力压制与个体反抗 | 四通桥事件等罕见公开抗议;抗议者被秘密逮捕、信息高强度噤声管制;高校限制打印、隔空投送以阻止声援;异见者遭受政治迫害 | 权力高度集中,对异见零容忍;试图控制思想和信息传播;虽有压制,但社会共鸣和民众情绪仍可能间接影响权力决策 | 11 |
表1清晰地展示了“权力崇拜”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维度表现。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权力的追逐,更是权力本身缺乏制约、导致特权泛滥、并对异见进行压制的系统性问题。表中的“深层原因/影响”部分,将这些现象与“官本位”、“社会不平等”、“法治缺失”等更深层的问题联系起来。这张表揭示了“权力崇拜”如何从个人选择延伸到制度性腐败和政治压制,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阻碍社会公平和活力。它强调了“权力崇拜”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紧密交织,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构成根本性挑战。
症结二:酱缸效应与内耗文化
柏杨先生用“酱缸”来比喻中国文化,意指其强大的同化力和内耗性。在这个酱缸里,任何新鲜、正直、有创造力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染成同样的浑浊之色。其核心表现为一种“窝里斗”的文化。
激烈的网络暴力与“人肉搜索”
网络空间已成为内耗文化的新战场,人们惯于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贴标签,甚至通过“人肉搜索”将其个人信息曝光,进行线下骚扰,这是对异见零容忍的现代翻版。现代网络空间中对持有不同观点者的“大规模言语攻击”和“全网抨击甚至封杀” 13,被一些评论认为是中国社会“文革式批斗”的回潮。虽然网络暴力有时源于网民的正义感和对不法行为的控诉,如揭露腐败的“扒粪运动” 15,但其“过于激烈”的行为,甚至“威胁到了当事人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甚至触犯了法律” 15,这正是对异见零容忍的极端体现。
网络暴力作为现代“批斗”的变体,揭示了“异见零容忍”的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适应与强化,其背后是集体情绪的非理性宣泄和对个体差异的压制。这种“文革式批斗”的回潮,表明“酱缸”文化中对“大一统”思想的追求 16和对异端的排斥 17根深蒂固。在缺乏健全的法治和公共讨论机制下,网络平台成为情绪宣泄和群体攻击的场域,个体差异被视为威胁,导致“窝里斗”的文化在虚拟空间中放大。当“政府主导的全网抨击甚至封杀” 13与自发性网络暴力结合时,它不仅扼杀了个体表达的意愿,也使得社会难以进行健康的自我批判和多元思想的碰撞,从而固化了既有的问题,阻碍了社会进步。这种对异见的压制,最终导致“真相的回避” 18和“诚信的缺失” 20,使得社会在面对问题时难以形成共识和有效解决方案。
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在科技、电商等领域,企业间的竞争常常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或优化服务,而是通过“烧钱”补贴、互相挖角、公关抹黑等手段,试图将对手置于死地,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各行业,如电信运营商 22和科技、电商领域,普遍存在“恶性竞争” 23。这种竞争表现为“剪刀门”事件中对通信设施的人为破坏 22,以及企业间“烧钱”补贴、互相挖角、公关抹黑等手段。其深层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和“政府干预”对民企发展空间的遏制,导致企业“陷入价格苦战” 23。
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不仅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更是“零和博弈”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其根源在于资源稀缺下的生存焦虑和权力干预下的非理性竞争。研究指出“产能过剩”和“政府干预”是恶性竞争的主因 23。这表明,这种“内耗”并非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宏观经济结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空间有限)和政府角色(干预和管控民企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无法通过公平竞争有效配置资源时,企业便转向非生产性的内耗。这种“中国式内卷”不仅导致国内创新受阻(企业不专注于技术创新),更“向全球输出低价产品”,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各国警戒 23。这说明内部的“酱缸”效应,即过度内部竞争和资源消耗,已外溢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高质量发展。
“躺平”与“内卷”的讨论
“内卷”一词的流行,正是对当下社会过度、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的精准概括。而“躺平”作为一种消极抵抗,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在巨大内耗压力下的无奈与倦怠。“内卷”并非现代独有,其根源可追溯到资源匮乏下的“低技术劳力密集”和“没有发展的增长” 24。在当代,它表现为过度竞争和回报递减,导致年轻一代的“躺平”现象。这种“内卷”也与国家权力对社会基层的渗透和腐败(“国家权力的大面积腐败使得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地方国家政权也更加内卷化了” 25)以及“赐惠少数、排斥多数”的准则密切相关 25。
“内卷”和“躺平”是社会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文化症结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更揭示了在权力主导、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的社会中,个体努力的边际效益递减所导致的集体性倦怠和无力感。“内卷”的本质是有限资源下的非理性竞争,而这种非理性又被权力结构所强化。例如,“党内家长制把村社权力的火炬交给了家族血统中最有前途的人”以及“赐惠少数、排斥多数” 25,这表明“内卷”并非纯粹的市场竞争,而是对稀缺的、由权力控制的特权资源的争夺。当努力无法带来公平回报,且社会流动性受阻时,“躺平”便成为一种消极抵抗。这种现象的流行,意味着社会整体的创新动力和奋斗精神正在被侵蚀。如果社会的大多数精英和年轻人陷入这种无意义的内部消耗或选择消极抵抗,那么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潜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难以突破既有的历史循环,因为缺乏自下而上的变革动力和对既有模式的挑战。
症结三:作为社会面具的“面子”与虚伪的常态化
“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运作的一条核心潜规则。它追求的不是内心的真实和道德的自洽,而是一种外部的、表演性的社会形象。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些名校培养出的高材生,善于利用规则,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维持着非常“得体”、“有礼”的公众形象。他们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面子”与内在德行的分离。“面子”文化与“样子”范式 26的结合,使得外在的“样子”被视为社会运作的核心。在传统社会中,“名分制度”和“样子規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隐秘机制,人们通过“修养而敦厚守礼,文质彬彬”,但也不乏“装模作样、有礼无德者” 27。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这种文化在现代的极致体现。他们的出现,并非简单的个体道德沦丧,而是“面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并与功利主义结合的产物。他们深谙社会规则与潜规则,善于表演性地维护自身形象,以获取最大利益,而无需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这表明“面子”文化不仅是虚伪的温床,更是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底线的系统性侵蚀。这种现象的普遍化,导致社会对“真实”和“诚信”的普遍怀疑 7,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被动摇。当人们普遍相信“看破不说破”是成熟的表现时,问题便被掩盖和积压,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危机。这种深层的不信任感,使得社会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和凝聚力,阻碍了有效治理和改革。
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文化
人们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精心打造完美的“人设”(如富足、幸福、上进),展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这与现实可能截然不同,是一种数字时代的面子工程。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文化,是“面子”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延伸。人们通过精心挑选的照片、文字,甚至利用AI生成工具 28来构建一个与现实可能截然不同的理想化形象。这种对“完美人设”的追求,与各种网络诈骗中利用虚假信息和“人设”进行欺骗的现象 29,如虚假网络投资、婚恋交友诈骗等,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的虚伪常态。
“人设”文化与网络诈骗的泛滥,揭示了“面子”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的加速异化。它不仅加剧了个体的焦虑和攀比,更系统性地侵蚀了信息真实性和社会信任,使得虚拟世界成为虚假信息和欺骗的温床。当社会普遍接受“面子”和“样子”的重要性,并习惯于“逢人只说三分话”时,数字平台为这种虚伪提供了无限的放大空间。AI技术的应用使得虚假信息生成成本极低,而社会对“人设”的追捧又降低了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从而为诈骗提供了肥沃土壤。这表明“面子”文化不仅影响人际交往,更深远地影响了数字时代的公共信任和信息生态。这种虚假“人设”和诈骗的泛滥,导致了社会信任的全面瓦解 7,人们不仅不相信陌生人,甚至不相信企业、慈善机构和政府。这种信任危机,使得社会协作成本急剧上升,任何公共行动和政策推行都面临巨大的阻力,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原子化和碎片化,阻碍集体行动和进步。
浮夸与形式主义
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无论是政绩工程还是婚丧嫁娶,都充满铺张浪费和华而不实的表演。“形式主义”在政府工作中表现为“抄袭拼凑自查自纠报告”、“弄虚作假”、“收费代替行政执法”、“工作懈怠不担当不尽责” 30。在城市管理和项目建设中,则有“盲目决策、机械执行、搞形式主义‘一刀切’”、“盲目攀比、数据不实、项目反复开工、论证不够、长期荒废闲置”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31。例如,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在城市管理中盲目决策,推行广告牌匾“一刀切”,损害群众利益 31。江西省吉水县原县委书记袁某某执意修建中国进士文化园,项目超预算,最终投入6.8亿元,开园后常年亏损 32。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还损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在个人层面,婚丧嫁娶中的“天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也屡禁不止 34,扭曲了正常人际关系,例如江西省鄱阳县一村民为女儿举行订婚仪式摆放巨额彩礼引发热议 34。
浮夸与形式主义的普遍化,表明“面子”文化已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系统性行为。它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更侵蚀了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和社会风气,反映了对实际效果的忽视和对表面功绩的过度追求。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源于一种对“面子”和“样子”的制度性激励。在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机制下,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和“形象”,而非实际民生福祉,会选择“做表面文章”。同样,在社会层面,个人为维护“面子”和避免“丢面子”,会不惜代价地进行铺张浪费,这是一种社会压力的内化。这种“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它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31,加剧了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21。这种对“面子”的过度追求,使得社会难以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陷入无休止的“表演”和“内耗”中,最终阻碍了真正的现代化进程。
诚信的缺失
当外在的“面子”比内在的诚实更重要时,谎言和欺骗只要不被当面戳穿,就变得可以容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制假贩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工程招标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到年龄、学历、论文造假 20。更严重的是,虚假广告、毒大米、地沟油、假发票、偷税漏税等现象无处不在,甚至“政府部门不诚信、专家教授不诚信、媒体不诚信” 21。这种不诚信已“渗透并进入到社会主流,甚至成为一些行业和单位的默认规则” 21。
诚信缺失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是“面子”文化异化到极致的后果。它不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深远地侵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石,加剧了社会分裂和价值混乱,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构成根本性威胁。这种普遍的诚信缺失,与“面子”文化中对“不被当面戳穿”的容忍度密切相关。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20,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和有效的法律制约,使得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低、收益高,从而被广泛模仿和内化为“默认规则”。当“政绩工程”、“数字出官”等政府层面的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时,民众对政府的诚信力也产生质疑 21,形成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诚信缺失造成的每年高达5855亿元的经济损失 21只是冰山一角。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裂、价值取向的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21。这种系统性的信任危机,使得社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构建,最终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全面滑坡和不稳定。
表2: 形式主义与诚信缺失的当代表现
| 领域/类型 | 典型表现 | 具体案例(来自研究片段) | 深层影响 |
|---|---|---|---|
| 基层治理 | 抄袭拼凑报告;弄虚作假;收费代替行政执法;工作懈怠不担当 | 双柳街、涨渡湖街抄袭自查报告;洪山区水务局弄虚作假;东西湖区城管所收费代替执法 30 | 损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侵蚀政府公信力 |
| 城市建设/项目 | 盲目决策、机械执行“一刀切”;盲目攀比、数据不实;项目反复开工、论证不足、长期荒废 | 三河市广告牌匾“一刀切”;内蒙古住建厅“面子工程”;山东省项目集中开工反复、数据不实;吉水县“中国进士文化园”常年亏损;漳州市“仿古驿站”长期荒废 31 | 巨大资源浪费,脱离实际需求,助长弄虚作假,污染政治生态 |
| 婚丧嫁娶 | 天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 | 江西鄱阳县巨额彩礼;通城县退彩礼、简办婚宴的对比;婚宴“吃一半倒一半” 34 | 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扭曲正常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
| 商业/社会 | 制假贩假、商业欺诈;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假发票、偷税漏税;假新闻、假文凭、假唱 | “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假发票、银行套现;周正龙虎照事件、三鹿奶粉事件 20 | 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加剧社会不安全感,动摇社会信任基石 |
表2通过分类和归纳,使得原本分散的现象变得有条理,清晰展现了“面子文化”和“虚伪常态化”在不同社会层面的渗透。表格的“深层影响”部分,将这些具体案例与更宏观的社会问题(如资源浪费、政府公信力受损、社会风气败坏、信任危机)联系起来。这不仅证明了“面子文化”并非无伤大雅的习俗,而是对社会效率、公平和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文化症结。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报告能够更有力地论证“面子”与“虚伪”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并为后续的“历史循环”分析提供坚实的论据。
症结四:极致的实用主义与超越性视域的缺失
中华文化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世俗化和实用主义倾向,缺乏一种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价值关怀。
教育的功利化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唯分数论”、“唯就业论”的倾向。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时,压倒性的考量是未来的收入和地位,而非个人兴趣或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人文学科、基础科学等“无用之学”备受冷落。武汉市教育局虽提出“破除教育功利化”并入选创新案例 36,但现实中教育功利化现象依然普遍。学校要求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作为晋升职称指标,高校将科研成果与绩效挂钩 37,这表明功利性已深入教育和科研体系内部,利益驱动成为根本原因。在高考制度下,社会不平等现象并未缩小,反而可能扩大,城市中产家庭子女教育费用高昂,农村子女进入名校机会减少 3。
教育功利化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更是教育体系内部激励机制的异化。它导致教育偏离了育人本质,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并抑制了对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追求,反映了社会对短期回报的过度执着。“利益的驱动是功利化的根本原因” 37,这表明教育功利化并非仅仅是外部市场需求的结果,更是教育系统自身在评价体系上未能摆脱实用主义导向。当知识的价值被工具化为“敲门砖”,而非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时,人文学科和基础科学的“无用”地位便被强化。同时,教育成本的上升和高考的竞争性,使得教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进一步强化了功利性选择。这种极致的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38,长远来看,将削弱国家的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当教育系统无法培养出具有超越性视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时,社会将更难摆脱“历史循环”的桎梏,因为缺乏能够提出根本性解决方案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风口”上的投机主义
从共享单车、P2P金融到社区团购、直播带货,资本和创业者一窝蜂地追逐短期内能快速变现的“风口”,而对需要长期投入、甘坐冷板凳的“硬科技”和基础研究缺乏耐心,这是实用主义在商业领域的体现。“郑州帮”的商业模式是“风口”投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极致人效”在小红书等平台“创造流量神话”,实现“7天快速上手内容生产”、“月产150篇笔记”,并利用“私域流量”实现90%营收,追求“快速变现” 39。这种模式强调“用60分的人生产60分的内容,但流程一定要做到120分”,并能“快速验证流量的有效性”,甚至影响到头部品牌 39。
“风口”上的投机主义,是极致实用主义在商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它导致资本过度追逐短期利益和流量,而非长期价值和核心技术创新,这反映了社会对“快钱”的病态追求和对“甘坐冷板凳”精神的缺失。“郑州帮”的成功,正是对极致实用主义的商业化实践。它表明,在缺乏对长期主义和基础创新的制度性激励下,市场主体会理性地选择风险低、回报快、可复制的“流量生意”。这种模式的流行,不仅因为其能快速变现,也因为其对人才要求不高(“80%的员工都是大专生” 39),进一步降低了创新门槛,但同时也抑制了真正高价值的创新。这种普遍的“投机主义”导致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短期变现的“风口”行业,而对“硬科技”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长此以往,将削弱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文化上缺乏远见和战略耐心,使得社会在追求短期繁荣的同时,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困境。
信仰的缺失与乱象
普遍的物质崇拜,以及各种“大师”、“活佛”、成功学和伪科学泛滥,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真空。这反映了在缺乏统一、崇高超越性价值体系后,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被膜拜的对象。信仰缺失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甚至近八成被查贪官存在“信仰缺失和生活作风方面问题”,表现为“迷信风水”、“道德败坏” 40。例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迷信“鬼神”,为求“平安”长期在家烧香拜佛,还在办公室布置“靠山石” 40。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在家供奉“道台”,甚至有“吸毒州长”杨红卫 40。同时,各种“伪科学”如“负离子”、“脑白金”、“酸碱体质”、“排毒”等商业概念泛滥 41,以及古代“夜观天象”预卜胜败的迷信行为 42,都反映了在缺乏真正的超越性信仰时,人们转向物质崇拜或寻求非理性慰藉。
信仰缺失导致的物质崇拜和伪科学泛滥,不仅是个人精神空虚的表现,更是社会道德危机和信任瓦解的深层症状。它反映了在缺乏统一价值导向时,社会容易陷入混乱和非理性,从而难以形成共同的社会目标和道德底线。官员的信仰缺失和道德滑坡 40表明,官方意识形态未能有效填补精神真空,甚至在权力寻租和腐败的诱惑下,连执政者也转向非理性迷信。同时,社会普遍的“诚信缺失” 7导致人际、组织甚至国家层面的信任瓦解,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到无所依凭,转而寻求各种“大师”和伪科学的慰藉。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缺乏一个能够提供普遍意义和道德指引的超越性价值体系。信仰的缺失和各种乱象,使得社会价值取向混乱,道德底线模糊 21,这不仅阻碍了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也为各种欺诈和腐败提供了温床。当人们普遍陷入物质崇拜和非理性迷信时,社会将失去批判性反思的能力,难以识别和解决深层问题,从而使得“历史循环”在精神层面得以延续。
基础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困境
人文学科、基础科学等“无用之学”备受冷落。人文学科在当代中国被普遍视为“无用之学”,面临生存危机 38,这与“科技主导的大趋势以及目的(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密切相关。这种对实用性的极致追求,使得社会忽视了人文学科在培育“求善、求美和求自由之功能”方面的作用,导致教育“成了冰冷冷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43。人文学科的危机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呈现出相关性 38。
基础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困境,是极致实用主义的直接后果。它不仅导致知识体系的失衡和创新能力的受限,更深远地侵蚀了社会批判性思维、道德伦理和精神家园,使得社会在物质进步的同时,面临精神贫瘠和价值迷失的风险。这种对“无用之学”的排斥,是“极致实用主义”在知识生产领域的集中体现。社会普遍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其直接的经济回报和技术应用,而忽视了基础科学对长远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及人文学科在培养公民素养、批判性思维、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方面的根本价值。这导致教育体系过度强调“科学教育”和“知识灌输”,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43。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长期困境,意味着社会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正在失去自我反思、批判性思考和构建超越性价值体系的能力。这不仅会限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更会加剧社会道德危机和精神空虚,使得社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深层理解和长远解决方案,从而难以真正挣脱“历史循环”的束缚。
表3: 实用主义下的精神与创新困境
| 领域/类型 | 典型表现 | 具体案例(来自研究片段) | 深层影响 |
|---|---|---|---|
| 教育 | “唯分数论”、“唯就业论”;选择专业以收入地位为压倒性考量;人文学科、基础科学受冷落 | 教师职称晋升与论文、课题挂钩;高校科研与绩效挂钩;高考未能缩小社会不平等 3 | 教育偏离育人本质,加剧阶层固化,抑制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
| 商业/科技 | 追逐短期“风口”,缺乏对“硬科技”和基础研究的耐心;过度追求流量和快速变现 | “郑州帮”通过极致人效、标准化流程在社交媒体创造流量神话,实现快速变现;资本一窝蜂追逐共享单车、P2P金融等短期风口 39 | 资本过度投机,创新生态浅薄化,国家核心竞争力受限,透支未来发展潜力 |
| 精神/信仰 | 普遍物质崇拜;官员迷信风水、道德败坏;伪科学、成功学泛滥 | 近八成贪官存在信仰缺失;刘志军迷信“鬼神”;丛福奎供奉“道台”;“吸毒州长”;“负离子”、“脑白金”、“酸碱体质”等伪科学商业概念泛滥 40 | 社会价值取向混乱,道德底线模糊,社会凝聚力受损,阻碍深层问题解决 |
| 知识体系 | 人文学科被视为“无用之学”;教育过度强调科学知识灌输,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 人文学科面临生存危机,与社会道德危机相关;教育成为“冰冷冷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38 | 知识体系失衡,社会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下降,难以构建超越性价值体系 |
表3通过分类和归纳,使得原本分散的现象变得有条理,清晰展现了“极致实用主义”在不同社会层面的渗透。表格的“深层影响”部分,将这些具体案例与更宏观的社会问题(如阶层固化、创新乏力、道德危机、精神贫瘠、批判性思维缺失)联系起来。这不仅证明了“极致实用主义”并非仅仅是经济效率的追求,而是对社会长远发展、精神文明和文化根基的系统性侵蚀。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报告能够更有力地论证“实用主义”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并为后续的“历史循环”分析提供坚实的论据。
第二部分:无法挣脱的“历史循环”
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似乎不断重演着王朝兴衰的“五个剧本”:开国建制、承平日久、矛盾激化、天下大乱、新王登基。这一循环的背后,是文化深层结构中四大“症结”的共同驱动。
文化症结的驱动力
四大症结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封闭系统,将历史锁定在循环之中。
极致的权力崇拜导致资源和机会的集中,这直接加剧了对稀缺资源的“零和博弈”式竞争,从而引发“内卷”和“窝里斗”。在“唯上”的企业文化和“官本位”的社会氛围中,个体为获取权力庇护而相互倾轧,而非协同合作,使得社会能量大量消耗于内部斗争。例如,对四通桥事件的压制和网络暴力对异见的攻击,都体现了权力对“大一统”思想的维护,进一步压制了多元发展和健康竞争的可能性。这种对异见的压制,不仅扼杀了创新,也使得社会难以进行健康的自我批判和多元思想的碰撞,从而固化了既有的问题。
“面子”的追求使得社会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和“诚信缺失”,人们更关注表面文章而非实质内容。这种虚伪的常态化,与“极致实用主义”相结合,导致社会对短期利益和快速变现的过度追逐,而忽视了基础建设、长期投入和道德底线。政绩工程的泛滥、商业投机主义的盛行,以及教育的功利化,都反映了这种“面子”与“实用”的结合,使得社会在追求短期“成功”中,牺牲了长远发展和内在价值。当诚信缺失成为“默认规则”,社会信任瓦解,进一步加剧了内耗,因为协作的成本变得极高,人们更倾向于单打独斗或通过非正式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最终,这些症结形成一个闭环,共同强化着历史循环。权力崇拜导致资源不公和内耗,内耗又迫使个体追求“面子”和短期实用以自保,而“面子”和实用主义又反过来削弱了对权力制约和深层反思的能力,从而使得历史的“王朝循环”在现代以新的形式(如经济周期、社会矛盾激化)不断重演。当社会缺乏超越性信仰和批判性思维时,人们更容易陷入物质崇拜和伪科学的泥沼,进一步强化了实用主义和短视行为。这种精神的空虚和价值的混乱,使得社会缺乏抵御“酱缸”同化和“面子”虚伪的内在力量。
这些症结不仅是独立的文化问题,更是相互交织、彼此强化的系统性病理,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文化陷阱”,使得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即便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仍难以摆脱深层结构性矛盾的周期性爆发。这种相互强化的系统,使得“历史循环”不仅仅是王朝更迭,更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复显现。即使外部环境(如经济制度、技术发展)发生变化,只要这些文化症结未能得到根本性疗救,它们就会以新的形式(如网络暴力、金融泡沫、社会矛盾)重新浮现,将社会发展锁定在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或“低水平重复”的陷阱中。这强调了文化变革对于突破历史循环的根本性意义。
以下雷达图展示了四大症结对历史循环的驱动力评估:
- 权力崇拜:9 - 在现代中国,权力依然是社会资源分配和个人命运的关键,从“考公热”到权力寻租,无不体现其核心地位。
- 酱缸内耗:8 - 网络暴力、行业恶性竞争、“内卷”与“躺平”等现象,显示社会内部消耗依然严重。
- 面子文化:7 - 尽管有所演变,但“人设”文化、形式主义、婚丧嫁娶攀比等仍普遍存在,影响深远。
极致实用:8 - 教育功利化、商业投机主义、信仰缺失等,表明社会对短期物质利益的追求依然占据主导。

结语:反思的当代意义
对这些文化“劣根性”的剖析,并非为了沉湎于历史的悲情。恰恰相反,其意义在于当下。因为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心理,并不会因为一次政治革命或经济起飞而自动消失。它们依然像幽灵一样,潜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组织行为乃至个人思维的每一个角落。
认识到这些深层症结的存在,是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疗救的第一步,是承认病的存在。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深刻的自省。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不仅敢于展示自己的辉煌,更敢于直面自己的暗疾。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挣脱历史的循环,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富有创造力的未来。
引用的著作
- 艺术生能否参加公务员考试――现艺学院举办“院长下午茶”教你如何,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design.jhun.edu.cn/41/6d/c946a16749/pagem.htm
- 公务员考录制度诞生于90年代,曾经“万里挑一”,如今报考回归理性 - 京报新闻\_北京日报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news.bjd.com.cn/read/2020/11/05/13647t172.html
- 聿文视界:高考并未减缓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 美国之音,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voachinese.com/a/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not-slowed-social-inequality-in-china-20240617/7658739.html
- “要一点是应该的”让权力寻租通俗易懂,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views.ce.cn/view/ent/201511/09/t20151109\_6943712.shtml
- 违规收送中搞权力寻租隐身饭局意图在于“围猎”干部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9/19/c\_1127879931.htm
- 制度笼子是关住权力的最好工具,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spp.gov.cn/llyj/201306/t20130613\_59530.shtml
- 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及其表现,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ociology.cssn.cn/xscg/zxwz/201312/t20131224\_1983543.shtml
- 刘仁文:为什么官本位会盛行? - 中国法学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iolaw.cssn.cn/zxzp/201212/t20121211\_4619496.shtml
- 用品牌文化的力量做强企业- 实践案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cecia.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7\&id=528
- 中海集团:聚心和赋能构建跨文化管理二次元,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cscec.com/whpc\_new/whal/201801/2869182.html
- 四通桥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B%9B%E9%80%9A%E6%A1%A5%E4%BA%8B%E4%BB%B6
- 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https://shwd.nju.edu.cn/7f/18/c15067a294680/page.htm
- 批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B9%E9%AC%A5
- 批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9%B9%E9%AC%A5
- 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 - NUS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research.nus.edu.sg/eai/wp-content/uploads/2017/11/CWP91.pdf
- 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求是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7/16/c\_1128830602.htm
- 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的认知与互动模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240328/20240328101419\_7824.pdf
- 刘汉等人涉黑案审理彰显程序正义,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spp.gov.cn/llyj/201405/t20140528\_73604.shtml
- 郑东新区洋规划之争:是“窝里斗”还是“争鸣与反思”,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https://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06-09/15/content_11460869.htm
- 科学认识和积极应对诚信缺失问题 - 信用中国(陕西),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credit.shaanxi.gov.cn/393/96612.html
- 关于当代我国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 中国政协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cppcc.gov.cn/zxww/2012/02/24/ARTI1330051028605225.shtml
- “剪刀门”背后的恶性竞争 - 中国青年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23/content\_2996061.htm
- 中共吁防“内卷式”恶性竞争分析:口号式改革难奏效 - 美国之音,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voachinese.com/a/ccp-warns-business-sector-to-stop-involution-20240805/7730278.html
- 理解中國鄉村內捲化的機制,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45-199704016.pdf
- 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 - 中华文史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tyjzz/2006-06-19/24333.shtml
- “面子”理论批判与“样子”范畴建构 - 社会学视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yj/shxll/801c4a2ca5dd4aa9935d5fd68a108d3b.htm
- “面子”理論批判與“樣子”範疇建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171227/20171227102409\_2087.pdf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六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cac.gov.cn/2025-05/12/c\_1748758117494832.htm
-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 BNP Paribas in Chin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 关于7起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典型案例的通报 - 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qiaokou.gov.cn/xxgk/jbxxgk/qtzdgkwj/jjjc/jdbg/202008/t20200810\_1418325.shtml
- 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50427/249c5674fc8549cb95d46a81b32dbedb/c.html
- 纪律在身边丨揭开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新衣” - 清廉宝安湾,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bajj.gov.cn/lzjy/jlzsb/content/post\_1564183.html
- 从案例通报看纪律要求| 坚决纠治劳民伤财搞政绩工程 - 沁水县,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qinshui.gov.cn/ztzl\_369/2024nzt/djxxjy\_36/202405/t20240524\_1986975.shtml
- 移风易俗除陋习--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hebcdi.gov.cn/2021-03/03/content\_8398124.htm
- 支书退彩礼清风拂乡村通城县五里镇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www.hbwmw.gov.cn/c/2025/07/71842.shtml
- 我市两项工作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jyj.wuhan.gov.cn/zwdt/jydt/202502/t20250210\_2531023.shtml
- F 中学和H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功利性现象 - 重庆三峡学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sanxiau.edu.cn/\_\_local/F/20/E3/4390BA375C20C6FA9EA329B3E2E\_414FC559\_9D496.pdf
- 【观点】周宪:再发明与在行动——化解人文学科世界性危机的路径,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ias.nju.edu.cn/8b/0c/c13091a297740/page.htm
- 揭秘郑州帮:编辑10万人日产笔记超50万- 零售- 亿邦动力,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m.ebrun.com/586945.html
- 八成贪官道德败坏信仰庸俗严重透支党和国家信用,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spp.gov.cn/zdgz/201405/t20140520\_72953.shtml
- 伪科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4%BC%AA%E7%A7%91%E5%AD%A6
- “伪科学”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 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29/c83083-25080590.html
- 试析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 - EdUHK,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s://www.eduhk.hk/apfslt/download/v4\_issue1\_files/zhangxw/zhangxw\_gb.pdf
- 官特权源自“官本位” - 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30, 2025,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912/c241220-25651241.html
本文由 admin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前请务必署名。